- 概要
- 历史
- 地理
边区地处渤海湾东北部,海岸线长24.4公里,浅海40万亩,滩涂20万亩。纵横大小20多条河流。位于市东部,人口13.2万,面积294.5平方公里,辖2街道2镇2乡。
全区共有近20万人。有汉、满、朝鲜、回、蒙古、锡伯、苗、达斡尔、鄂伦春、彝、壮、布依、藏、维吾尔、侗、白、哈尼、黎等18个民族。全区共有教徒6620人,其中佛教徒1600人,天主教徒12人,伊斯兰教320人,基督教4688人。
其中,流经区内的大辽河、奉士河、淤泥河、大旱河等河流形成了供给全区淡水的主要水系。全区境内滩涂均属泥沙底质,饵料丰富,有史以来,就是鱼虾贝类的天然索饵场、产卵场和孵化场,生长的对虾、海蛰、梭子蟹、贝类以其质优味美享誉国内外。
全区地形南窄北宽,面积305平方公里。老边区属滨海平原,平均海拔2~7米。境内有大平山、小孤山和五棺山,其中最高的五棺山海拔176.7米。老边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,光照充足,温度宜人,雨量适中,年平均日照2898小时,年均温9℃,年均降水量673毫米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,平均海拔在2—7米之间。地下水位高,一般在0.5—0.8米之间。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光照充足,热量适宜,雨量适中。年平均日照2898小时,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,年平均降雨量673毫米。境内低洼的地势和适宜的气候为水稻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。老边区现已成为全国水稻标准化栽培示范区。
境内有磁铁矿。铁矿石储量9475.7万吨。矿藏分布于边城镇于家洼子、王家、郑家、路南镇江家、老爷庙、赵家平房、新立和柳树镇后山村一带,面积达82.5平方公里。
老边区依托一市两港,交通四通八达,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驱车30分钟即可到达东北最近的出海口—鲅鱼圈港,距营口港仅有两公里,长大铁路、沈大高速公路、鞍营公路、庄林公路从境内穿过,驱车一个多小时可分别到达沈阳、大连国际机场。
老边区在历史上,北属海城,南属盖平。解放初,大部属营口县。
1908年(清光绪三十四年),境内的107个自然屯由海城、盖平两县分辖,其中归盖平县管辖有82个,归海城县管理有25个。
1909年(清宣统元年),营口直隶厅成立,原由海城县管辖的25个自然村屯划归营口直隶厅。
1913年(民国二年),营口直隶厅改为营口县,各自然村屯同时归营口县。
1938年,地主行政区变更,为营口县、盖平县、海城县分辖,营口市辖27个村屯,盖平县辖62个村屯,海城县辖23个村屯。
1947年秋,境内设为营口县柳树区。1948年,靠近营口近郊的8个村成立营口市工农区;
1950年11月改为营口市第五区。
1956年和1957年,营口县将西部靠近营口市的37个村先后划给营口市第五区。
1957年9月营口市第五区正式改称营口市郊区。
1984年7月,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,营口市郊区更名为营口市老边区。
地形地貌
全区地形南窄北宽,面积305平方公里。老边区属滨海平原,平均海拔2~7米。境内有大平山、小孤山和五棺山,其中最的五棺山海拔176.7米。
气候特点
老边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,光照充足,温度宜人,雨量适中,年平均日照2898小时,年均温9℃,年均降水量673毫米。
水文状况
老边区地处渤海湾东北部,海岸线长24.4公里,浅海40万亩,滩涂20万亩。境内主要河道35条,其中,流经区内的大辽河、奉士河、淤泥河、大旱河等河流形成了供给全区淡水的主要水系。地下水位一般在0.5~0.8米之间。
自然资源
境内低洼的地势和适宜的气候为水稻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。老边区现已成为全国水稻标准化栽培示范区。
境内有磁铁矿。铁矿石储量9475.7万吨。矿藏分布于边城镇于家洼子、王家、郑家、路南镇江家、老爷庙、赵家平房、新立和柳树镇后山村一带,面积达82.5平方公里。